首页
 人物风采 
 统战资讯 
 统战基地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 > 正文
 

三交史话,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2023-01-28   发布:党委统战部    点击:[]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开辟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三交”之路,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呈现出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的历史格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

2022年,国家民委公众号开设了“三交史话”专栏,以“四个共同”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将挖掘、整理、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事实的研究成果进行转化,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兔年春节期间,我们挑选了部分精彩文章放入“中华文化礼包”,供您在假期细细品味。

“大夷”之功: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动力

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可以说是滚雪球式的逐步壮大,但若细看却是有层次的发展。先秦时期,先有地区性的诸族融合,然后才有大一统的民族融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与政治格局演进过程基本一致,从西周时期的诸侯林立到春秋时期逐渐实现区域统一,与之同时,地区性的民族融汇也随之实现,到战国结束,天下归于一统,大一统式的民族融合格局也随之奠定。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深刻总结了这一历史进程:“《春秋》慎辞,谨于名伦等物者也。是故小夷言伐而不得言战,大夷言战而不得言获,中国言获而不得言执,各有辞也。”文中所说的“中国”即华夏;“小夷”,指赤狄、白狄、犬戎等不具国家形态、未聚合成邦国的夷狄;“大夷”,指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等已形成邦国且国力相当强大的所谓“蛮夷戎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政治统一,还是民族融合,楚、秦、吴、越等“大夷”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

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指出,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历史上各少数民族不断迁入中原,为汉族输送了新鲜血液,汉族同样向周边迁徙,融于当地民族,充实了少数民族群体。各民族交融互动,共同构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经典史例。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孝文帝拓跋宏亲政后,在儒家思想引导、推动下发起的一场政治改革。改革采取迁都洛阳、移风易俗、重定五德历运等重要措施,不仅有利于北魏王朝建构正统地位,巩固北魏统治,而且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为隋唐时期形成国家统一、经济文化繁荣昌盛的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历史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其积极意义值得充分肯定和深入挖掘。

 


从库木吐喇石窟看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库车,古称龟兹。公元648年,唐朝将安西都护府治所迁至龟兹,龟兹一度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此后,中原地区与龟兹往来更为密切,大量官员、士兵、商人以及内地僧人来到这里,许多内地僧人在此主持建寺。中原地区佛教回传西域,龟兹佛教艺术深受影响,其中库木吐喇石窟因有很多具有浓郁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汉风洞窟而著称。

库木吐喇石窟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彰显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库木吐喇石窟艺术发展各阶段,都可见中原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西域和中原地区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交流,实证了包含龟兹在内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甥舅之谊:回鹘与中原密切联系的历史佳话

安史之乱发生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为了平定叛乱,他派宗室郡王敦煌王李承寀、大将仆固怀恩前往回纥汗国借兵。回纥葛勒可汗提出将妻妹嫁给敦煌王。此后,回纥与唐朝多次和亲。可汗向唐朝上书称:“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并自请改名为“回鹘”,取“回旋轻捷如鹘”之义。

唐朝与回鹘和亲后,双方常以亲属相称。顿莫贺可汗时期,回鹘自称“婿”或“子”,双方是“翁婿关系”。大中十年(856年),唐宣宗所作《遣使册回鹘可汗诏》始有“甥舅”之词:“自尔以降,谊为舅甥,岁有通和,情无诡诈。”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融合不断深入。

入宋以后,和亲虽有终结,经由姻亲互动所结下的甥舅之谊却具有延续性,使团结友好的良性互动世代相传。可以说,甥舅之谊是回鹘与中原密切联系的有力证明,是回鹘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有力证明。



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对民族交融有何影响?

宋辽夏金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存的时期。西夏政权控制河西地区之后,充分利用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这一地理优势,一方面从事“转手贸易”,将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等销往西域甚至更远的地区,并将来自西域的乳香、沉香、珊瑚、玉石等物产转卖至中原,另一方面对过往客商征取重税,由此获取大量利益。这些商贸活动不仅推动了西夏经济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是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缩影。



元代为何要“仿唐、宋《会要》”,著《经世大典》?

《经世大典》,原称《皇朝经世大典》,又称《元经世大典》,元人赵世延、虞集等纂修,全书880卷,目录12卷,附公牍1卷、纂修通议1卷。元文宗诏命纂修此书的目的,《经世大典序录》概括为“慨念祖宗之基业,旁观载籍之传闻,思辑典章之大成,以示治平之永则”,这反映出元朝统治者在政治上的考虑。

元文宗明确指出,“仿唐、宋《会要》,著为《经世大典》”。这表明,元朝统治者自认为是唐、宋政权的继承者,因此,对唐代的典章制度史《唐会要》、宋代的典章制度史《宋会要》十分重视,要求仿照唐、宋《会要》编纂本朝的典章制度史。因此,《经世大典》有一些反映游牧民族特色的内容,但更多的是突出反映了元朝统治集团对中原王朝历史传统的高度认同。



元朝士人危素与他的多民族“朋友圈”

元代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没有因为北方民族入主中原而中断,反而由于各族人民的参与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比如,元代各族士人之间互相馈送诗文、酬唱应作,并由此结交建立起友谊,充分体现出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特点。

危素是元明嬗替之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交际网络折射出这一时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鲜明特色,那就是既体现民族的多元性,又具有时代的跨越性。从他的交游经历,恰可窥见当时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的盛况。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修建于清代,因其中八座寺庙驻有喇嘛,由清政府理藩院喇嘛印务处管辖,又都在古北口外,所以统称为“外八庙”。乾隆御制《〈避暑山庄百韵诗〉序》记载,“建此山庄于塞外,非为一己之豫游,盖贻万世之缔构也”,道明了修建避暑山庄的深厚用意。

康熙、乾隆两位皇帝兴建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体现了对蒙古族、藏族信奉藏传佛教习俗的尊重,“因其教不易其俗”的主张,以及通过“深仁厚泽”,实现“柔远能迩”“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政治目的。作为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凝结着民族团结的历史记忆,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历史上,我国北部、西部等地由于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一直以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在马匹饲养和驯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些地区常年干燥少雨,当地游牧民族在饮食上以肉乳为主,对南方地区种植的具有解腻、助消化、生津止渴等功效的茶叶存在潜在需求。

茶马互市兴起于唐代,宋代快速发展,明朝时主要由政府垄断,清朝中叶之后逐渐转型。茶马互市的兴起,是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之间贸易活动的产物,也是农牧自然分工和茶叶生产发展基础上民族交往的结果。它推动了边疆和中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对儒学典籍的翻译和传播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加强中国各地各民族的思想共识、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起着基础作用。大量儒学经典宣扬仁、义、礼、智、信等思想,成为各民族共同学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

历史上,许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了加快自身发展、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积极借鉴中原地区先进文化,学习儒学典籍,修习中原王朝史书。很多少数民族虽然有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因此直接使用汉文学习和传播儒家经典、推行儒学。很多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政权,也大力推行儒学,用民族文字翻译儒学经典和中原王朝史书,将民族文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桥梁、向各民族输送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



相关链接: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  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  |  烟台统一战线  |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  中国民主同盟  |  中国民主建国会  |  中国民主促进会  |  中国农工民主党  |  中国致公党  |  九三学社  |  欧美同学会  | 


烟台大学党委统战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1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清泉路30号烟台大学行政楼